Sunday, October 14, 2007

google vs. baidu, round 2

这次搜索“东汽红肠”,Google缴械投降,一个结果也没出来,百度出来的结果很不错。百度胜。你可能很好奇这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把Google都搞晕了,下面是百度出来的第一个结果:
“东汽红肠”的历史由来

  说起“东汽红肠”,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品质,只知道它是东汽建厂初期从哈尔滨带过来的美味食品,但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它的故事。

  “东汽红肠” 或“哈尔滨红肠”其原名叫“力道斯红肠”,语出俄语"立陶弗斯卡亚", 即“立陶宛肠”。它是从100年前,从俄罗斯传入中国的,原产于俄罗斯的立陶宛加盟共和国,所以它的谐音叫力道斯肠。因为红肠个头均匀,肠衣透明,肥肉凸出,瘦肉干缩,切片坚实,外观是漂亮的枣红色。所以哈尔滨人管它叫红肠。  

  没有历史的积淀,便没有浓郁的芳香。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肉制品极为短缺,这种现象被从海参崴来寻觅发财机会的俄籍波兰人特洛穆义西耶尼科夫看准,认为是个绝好的发财之道。于是,他从海参崴招来十几名制作欧式肉食品的中国技师和工人,同时向中东铁路工程局申请在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坡上建一座带有门市的俄式板夹泥房,面积约有200平方米,并购置一些灌肠机器。1901年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开始营业,取名为"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哈尔滨著名的老字号。开业后,由于产品质量好,又是独家经营,当时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军队需要量大,工厂就昼夜加班生产来满足市场的需要,一年就获利近10万卢布。另外由于秦家岗发展较快,铁路局办公大楼竣工,大批官员和技术人员搬迁到秦家岗。尼古拉大教堂建成后,不仅神职人员居住此地,广大信徒也拥向这里,秋林公司也从香坊搬迁到这里,建起营业大楼,秦家岗成了中东铁路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繁荣给工厂带来了巨大利润。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帝国主义各国武装干涉苏俄革命,1918年哈尔滨成了协约国干涉军的转运站,许多干涉军驻扎哈尔滨等待开往苏俄,这使灌肠厂销售额直线上升,促使工厂迅速发展,到20年代就在原地建起砖造二楼,400平方米,店容店貌焕然一新,仍为前店后厂。前店为带酒柜的大商店,经营范围扩大一倍,除销售本厂生产的欧式肉制品外,还经营各种面包、世界名酒、香烟、饮料、罐头、乳制品、腌渍制品以及其它食杂商品等。厂店从业人员增加到40多人,全厂除经理、会计外全部任用中国人,又由海参威高新聘来高级灌肠技师傅书义,肉制品日产量也提高到500公斤。到了20年代以后,哈尔滨逐渐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灌肠厂、铺,其中秋林公司灌肠厂竞争力最强。因此,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始终保持欧式传统配方,以优质取胜,以服务周到见长。这个厂有了名气,俄国在哈尔滨的上层人物,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白俄临时政府的首脑人物等都派人常来厂里购买各种欧式产品,就连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来哈尔滨视察中东铁路时所吃的肉制品,均由此厂供应。各种大型宴会都离不开这个厂的烤奶猪、馅鸡、馅鸭、馅鹅等产品,各时期驻哈领事人员也是这里的常客。从此这个厂不仅誉满哈尔滨,而且驰名国外。1940年,由于特洛穆义西耶尼科夫患脑膜炎不能工作,由大掌柜孙文山、二掌柜孙显廷等以伪币4万元把这个厂兑过来,并改变过去专为外国人服务的狭隘经营方向,面向中外顾客敞开服务,日产量上升到1000多公斤。1944年被迫停业,1945年日本投降后,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立即重整旗鼓。股东们一致意见,商号应改为中国店名,于是取义在松花江之滨,把商号改为"松江号灌肠工厂",并召回全厂老职工,把厂房、机器修整一新,又添置一些新机器设备,到1945年全厂职工70多人,日产量高达3至4吨。主要品种有:马斯果斯(特制干肠)、茶依那(茶肠)、格拉布斯(哈尔滨肠)、力道斯(红肠)、意大连斯(松江肠)、乌克兰斯(环形肠)、老巴克(火腿)、安特果斯(外脊卷肉)、格吉得克(里脊卷肉)、古列金克(王花卷肉)等,此外还有熏鱼、烤奶猪和烤山兔等高档风味、野味制品.这以后又易名为“苏联侨民会灌肠厂”、“中国食品公司哈尔滨公司灌肠工厂”、“哈尔滨灌肠工厂”,“奋斗肉制品加工厂”,直到1981年恢复“哈尔滨灌肠工厂”厂名,今已实现工、商、服务一体化,成为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进行“三线”建设,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和上海汽锅所等单位援建在大后方的东方汽轮机厂。一时间,怀着报效祖国赤诚知心的上万名汽轮机儿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汉旺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山镇,开始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在十里荒山坡上雕琢出一颗璀灿的“东方明珠”。由于建厂初期,小镇无法满足上万名职工家属的生活后勤保障,企业办社会,自给自足的后勤福利系统逐步健全起来,哈尔滨红肠在那时也随着建设大军来到四川落户,工厂为了提高红肠制作水平,保持哈尔滨红肠的独特风味,请来了哈尔滨的老师傅传授制作工艺,还派人去哈尔滨学习制作技术,使来自北方的东汽人能随时品尝到家乡的美味。传统产品、名牌产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也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高的目标和需求不断发展,食品名牌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向着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方向不断的演变。东汽实业公司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不仅提高了肉制品的生产加工能力,而且也改变了多年来落后的肉制品加工工艺和技术,使用传统工艺融合现代生产技术制作的欧式风味产品,既保持了传统欧式风味,又改进了按旧工艺生产加工产品的弊端。保持了表面枣红鲜艳、光泽起皱、味美质干、易于保管、携带方便等特点。 

  据考察,目前国外甚至“力道斯”(红肠原译名)的发源地,原苏联立陶宛加盟共和国,原始的传统的生产加工工艺也早已绝迹。三十多年过去了,东汽生产红肠的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设备也由原来的手工绞肉机变成了自动化生产线,但只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地道的欧式风味和以质取胜的企业灵魂! 东汽红肠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以它独特的美味吸引着广大消费者。

1 comment:

Delong Zhao said...

Have you eat the real one in your mom's fa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