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07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的又一应用

今天发现了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一个新应用--通过分析文字来测定其内容是否真实。太激动了,因为它不仅仅是可能增添一种测谎的办法,而是提示我们:这可能是一种进入别人心灵内部的途径!想象一下:mind firewall vs. mind cracker!多么兴奋,多么恐怖!

报道见http://www.news.cornell.edu/stories/Nov06/SS.Hancock.html

-----
2楼:
有关信息:心智探测术用于冲突:
http://www.amazon.com/Mind-Wars-Research-National-Defense/dp/1932594167/ref=pd_bbs_1/102-7056804-2564917?ie=UTF8&s=books&qid=1175260822&sr=8-1

Thursday, March 29, 2007

最近的封网情况

Project Gutenberg被封掉了。以下是其简介:
Project Gutenberg is the first and largest single collection of free electronic books, or eBooks. Michael Hart, founder of Project Gutenberg, invented eBooks in 1971 and continues to inspire the creation of eBook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today.

There are 20,000 free books in the Project Gutenberg Online Book Catalog.
wikipedia说“These are primarily works of literature from the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最老、最大、内容不合适(非科学技术)可能是Project Gutenberg在众多ebook网站里独受青睐的原因。

另外虽然还可以通过blogger.com写weblog,但*.blogspot.com被封掉了。

罪大恶极的0p3nN3t 1n1t1at1v3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好像去年还可以上的)。

连“哭”和“笑”两个汉字都分不清楚的狗屎,还敢评论莫里哀?

偶然在大名鼎鼎的“人民网”上,看到这篇《法国作家莫里哀》。其中有一句“让剥削者在观众的哭声中受到批判”让人疑惑,莫里哀不是喜剧作家吗?怎么把观众看哭了?再看“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哭的女才子》”,哦,明白了,原来这个白痴分不清“哭”“笑”二字。真可笑(白痴,请把前面那个字念成“哭”,免得你理解不了我的意思)啊!

看见Sophie Marceau的boob了!

感觉不是很刺激,而是很舒服,很放松。高兴,发文纪念一下。

Thursday, March 22, 2007

[转述]性格会直接影响政治立场

New York Times 上有篇有意思的文章Across the Great Divide: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它说:那种时时处处喜欢逆规则而行、喜欢追求新奇事物的人,其政治信仰偏左,那些珍视传统、对变化持谨慎态度的人、政治观点通常偏右;保守主义者的房间通常收拾得仅仅有条(汉化版:右翼分子通常想把城市收拾得仅仅有条,没有乞讨,没有流浪,没有涂鸦,没有街头艺术家,没有流动摊贩...并且通常想把人的思想收拾得仅仅有条,没有胡思乱想,没有问题,没有批判),自由主义者的居室和办公室通常色彩艳丽,有些杂乱无章,会有很多书和爵士乐光碟。
虽然我不是学者,但真的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就把这篇文章收藏了.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突发奇想,记录一下

集成电路能不能布局在球面或torus上,有没有什么值得这样做的理由.先纪录起来,以后来研究一下.

Sunday, March 18, 2007

官方的经济学家说:社会主义理想是病态的

为了进一步逃避政府的社会福利责任,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寻租空间,有官方经济学家指出:某些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过于优厚,使人不思进取,甚至不劳而获,这是一种病态."不劳而获"难道不是当前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的物质部分吗?达到精神解放的最高理想要靠个人努力,不过它是以物质为条件的.而且我想,在这些公共图书馆和大学都更加发达的病态社会,这也要容易一点吧.别忘了,正是当年多少人试图追求这样的理想,才有你们的今天.而如今,这一理想终于在人世间,在别的国家部分人中部分实现了,但它和你们谋取利益的方向不符合了,竟成了病态的了!把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说成病态,实在是可恶.

半夜起来吃火鸡

Everybody loves Raymond是经典的美国电视连续句。近年来在CCTV8播出,更吸引到了无数粉丝。其特点是:所有戏剧性均来自于平凡、琐碎的美国家庭日常生活,适合电视观众全家共同观看。今天突然回想起一集的情节如下:这年感恩节,Ray的母亲和妻子受“健康食品”潮流的影响,认为火鸡大餐脂肪含量过高,而制作了以豆腐模拟火鸡的素感恩节餐。在婆媳俩和父子俩的一番冲突后,Ray定购的火鸡餐被弃置,全家吃健康素餐。戏剧性出现在半夜,全家人,包括Ray的母亲和妻子,不约而同的跑到厨房,去享用先前被弃的真火鸡餐,并且婆媳道歉。

其实这真假火鸡,不仅是一顿饭这么简单,它们隐喻的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念。真火鸡餐自然是传统的、正统的美国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保守的基督教思想和盈利至上的资本主义理念。而风行一时的健康素“火鸡”,则对应不时出现的一些思潮,包括: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ity, 生态主义,stakeholder/inclusive capitalism,文化多样性,碳中性,各种绿色环保概念等等。这集Everybody loves Raymond已经清楚的给美国人民的选择:虽然有些时候某些人的头脑会发热,或者突然神经短路大发慈悲,但是当清醒过来的时候,大家还是能认识到,还是只有传统的、保守的,才最适合美国。所以,大家还是会半夜起来吃火鸡。

Monday, March 12, 2007

爱尔兰对发达的理解,对比中国官员

“高度文明的城市,并不是公路四通八达的城市,而是骑在三轮车上的儿童可以安全地四处撒欢的城市。”这是爱尔兰人对“人的城市”的普遍理解。

Wednesday, March 07, 2007

MBCS is abbreviation for...

Many Bad Characters on the Screen。老一代的用户肯定忘不了那些日子,呵呵。即便是现在,Windows XP sp2中的Notepad的缺省“编码”依旧是“ANSI”,MBCS的种子,嘻嘻。

我欣赏的一个成都花鸟画家

吴洪涛,一个才30几的,在成都市政府工作的“业余”女画家。得了一本她的画册,看得心旷神怡,非常喜欢!很有灵气,送仙桥无可比。这么年轻就这么厉害!以后一定是大师。






说实话这好像是我欣赏的第一个女画家呢{我记得一般艺术史教科书里没有女的吧?[即便有,删去也无伤大雅吧(即便有伤大雅,从记忆里删去也无伤大雅吧)]}。我以前一直以为,要如此潇洒自如,一定要齐白石这种老男人才可以,没想到一个年轻(作为画家的年纪)女人能做到,不简单呐!

大家快去买她的画吧!

Tuesday, March 06, 2007

推荐好文

何新: 《中国向何处去?兼析左右派政治思潮的社会阶级基础》
算是看得比较准的、说的比较清楚的。自己google去。看完以后你要明白一件事,如果满眼的事实还没使你醒悟的话,这句话可以刻在石碑上,放在人人都看得见的地方:

你要警惕资本主义,不要拥抱资本主义

你或许要问,为什么资本主义在美国和欧洲都好好的,我们却要这样提心吊胆?答案是:
(只少现在)

中国人比欧美人性格更自私、生活更受欲望驱使、更不追求理智

所以与其向欧美学习经济技术,不如学习他们的思想文化。

[剪报]子德: 想到休闲 想到成都 <- 鬼迷心窍的政府和愚蠢的GDP爱好者应该看看

经济是怎么发展的?社会是怎么发展的? 人应当怎么生活?GDP是干什么吃的?以下《成都日报》对成都文人子德的采访给出了答案:

--start quotation-->
“耍”出来的经济增长社会和谐

  谁理解成都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知道你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相信这道填空题你会做得很轻松:春天来临,阳光灿烂,一个资格的成都人马上会想到去什么地方做什么?

  子德:去郊外看油菜花、桃花(笑)。成都人就喜欢大自然。像这段时间,春暖花开,正是去山间看桃花、到田野看菜花的好时机,大家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喝喝茶,是再舒服不过的事情了。

  记:恭喜你,非常正确。春天到郊外看花、喝茶对于成都人而言完全是本能反应,这样的景象引得好多外地人羡慕,但也有外地人不理解,说成都人整天喝茶晒太阳,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怎么办哦?

  子德:这些外地人不了解成都人。他们对成都文化不了解,对成都人的性格、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不了解。用一句话来总结,他们是对成都的生活方式不了解,所以才迷惑、茫然,甚至产生比较负面的认识,说成都人懒散,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记:关于成都人的正确解读该是什么?

  子德:成都人就好比是浮在水面的一只鹅儿,表面上悠游自在,下面两只脚却在不停地划动,非常努力;表面上是晒着太阳,东张西望,实际是在捕捉信 息,辨别方向,判断下一步该如何前进。一个典型的成都人,就是在休闲中交朋友,协调人际关系,捕捉信息,谋求发展。成都人生活方式的核心就是张弛有度,知 快守慢。

  记:成都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生活方式呢?

  子德: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像燕赵文化慷慨悲歌,三晋文化务实豁达,而成都文化的精魂是“道”,即“道法自然”。成都人在独特的道文 化影响下,崇尚自然,喜欢自由,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交友方式和思考方式,最后变成生活方式。除了文化的影响,成都的地理环境对于成都人生活方式的形成影响也 非常大,这么好的气候,这么美丽的大自然,只有傻瓜才关在办公室里不去享受。那些指责成都人懒散的朋友,不知道从古自今,成都人创造了多少个世界第一、中 国第一。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报道,说境外媒体评价成都已经成为中国内陆最具投资价值和竞争力的城市。

  从耍而来的进步

  记:你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解读成都:成都是玩出来的社会和谐,玩出来的经济增长。不明白个中奥妙的人,恐怕会说这太矛盾了。

  子德:那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下。我先说说经济现象。成都人和别的地方的人一样爱钱,但存钱的欲望不如有的地方的人那么强烈,对金钱的追求不 如有的地方的人那么毫无止境,他们内心始终有个度。比如,沿海人买了一个铺面,一般都是自己一家人全身心投入进去,尽量地多赚钱,然后又去买铺面,不断地 去集聚财富;但成都人不会那样做,他们的一种选择是租给别人,收取租金,另一种方法是自己经营,但会请一个小工帮忙看店,自己负责管理。成都人又怎么管理 呢?约朋友喝茶,打点小麻将,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收集信息:哪些东西好卖,那些地方进货比较便宜,然后就去进货,交给小工去卖。我们来分析这个过程:通过买 铺面这个投资行为,成都人提供若了干个就业机会,投资赚钱之后,成都人买辆奥托车出去郊游,又给郊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支持了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你 说这是不是耍出来的经济增长,耍出来的社会和谐?

  记:不错,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子德:对呀,这样财富的集聚度不会太大,不像沿海,一个人想把所有的钱赚完,自然容易导致财富高度集中,把贫富差距拉得过大。而我们成都人,讲 效率也有效率,说加班就加班。我有个印象特别深,农村大战“红五月”的时候,通宵达旦,几天时间,就把小麦收起来,把水稻种下去。可等到秧子上田坎了,大 家就呼朋唤友喝茶去,看川戏去了。这是休闲放松,但又是他们总结和交流生产经验的好机会,如小麦产量如何、什么品种、采取什么样的耕作方式等。第二年,农 民就会自己调整。你说,这是不是张弛有度,又是不是耍出来的经济增长,耍出来的社会和谐呢?

  记:难怪有人说,你惟一的偏见就是认为成都哪里都好,连“游手好闲”这个过去用在成都人身上的贬义词都被你演绎出了新意。

  子德:算是吧。当然,论事实,成都并不是全部都好,但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别人对成都的偏见纠正过来。说一个城市因为爱耍就没有发展动力,那 是很可怕的。其实耍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人类的进步都是耍出来的,如果人不想耍,不想从繁重的、生存必须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就不会有生 产工具的改革,也不会有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早就说了,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共 产主义是什么?就是人类有充分的休闲时间,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回归天性,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 “劳”“闲”矛盾运动史。

  休闲作为资源

  记:美国《时代》杂志在1999年12期中预测,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进入,它印证休闲跟生产力和经济的发 展的确为正相关。既然成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休闲了,这是否说明成都的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在过去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子德:成都平原得益于大自然的恩惠,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泽被,生产力水平相对其他地方要高。一个劳动力就可以供养一家人,人就会有时间去休闲,有人去读书,有人去进行智力劳动。

  记:结果成都人就先一步休闲起来。

  子德:所以休闲在成都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成都的休闲程度这么发达、普遍,证明了成都的生活方式领先。休闲不是落后的表现,恰恰是进步的表 现。我们成都人的休闲生活方式是值得倡导的,是光荣和骄傲的,用不着回避。过去老人教育我们,年轻时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的就是老了后有个好的休闲条 件。现在生产力发展了,我们边工作边学习边娱乐边休闲,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老了才休闲呢?过去过年过节才吃肉,现在我们天天吃肉;过去老了才休闲, 现在我们边工作边休闲,这难道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end quotation--

Thursday, March 01, 2007

我喜欢的画家和他的传记电影


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是Jackson Pollock。 电影《Pollock》,我看了二遍,每次都激动不已。特别是他获得灵感,开始dripping那一幕,非常感人。

左边是他的作品1948 #5。

喜欢Pollock的理由:
Pollock生性自由、散漫,他的作品激情四射、狂野,他的方式是彻底的原创。喜欢Pollock,是向往放荡不羁的生活和内心的自我解放,是对事业中的激情和创造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