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6, 2008
灾后心理救援,可否考虑佛教的抚慰
数百亿的捐款,或许可以稍稍弥补灾民的巨大物质损失,但精神的创伤呢?有什么资源可以动用起来?每个哀痛的人都可以捐款捐物,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心理救助技能。尽管此时心理学人才短缺,但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巨大的精神的资源--我们的佛教文化。我知道政府向来和宗教届关系不好,怕“宗教势力”坐大,但是回顾历史,中原佛教从来就没有威胁过中央政权。让僧侣们去灾民安置点为死去的人做超度的仪式吧,或许可以稍微慰藉失去亲人,缓解他们内心的苦痛。让幸存的人去给菩萨磕个头吧,让他们相信世界并不是不确定的深渊,让他们的心理在行善积德的理念里得到支撑吧。
Saturday, May 10, 2008
论允许合法持有武器对降低犯罪率的作用
这个题目看起来非常荒诞是不是?但是根据我所知的有限的经济学知识,允许合法持有武器也包含降低犯罪率的因素:在武器不能以低成本获取的情况下,犯罪手段较低下,因此犯罪目标更集中于较低的社会阶层--这些受害者更缺少自我保护的资源,对起实施犯罪的成本较低。而如果犯罪者拥有先进武器,犯罪行为将转移到针对更高的社会阶层,而这些阶层正是政策的制定者,因此当他们受到更多的犯罪威胁时,就会采取措施提高社会公平度,从而减少犯罪。而且允许合法持有的武器威力越大,对上层社会构成的威胁越大,这种从更本上降低犯罪的动力就越强。想象一下--富豪和高官的防弹车能抵挡手枪的射击,减小自动步枪的威胁,但对RPG的袭击几乎无能为力,这时他们要自保,只能考虑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社会了。 当然,这个因素能不能成为显性,还需进一部研究。而且除总体上减小犯罪对社会的破坏以外,减小单个犯罪的暴力程度也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因此目前我并不推荐实施这一政策。
Thursday, May 08, 2008
discriminated exploitation
《21世纪经济报道》网站刊登了题为《对罪人的爱》 的文章,探讨“80%的网友投票支持‘对于砍手党应该就地击毙’”背后的人性与社会问题。我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视角: 1.关于击毙:就地击毙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一个损失是,击毙砍手党成员后,就少了一个犯罪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这个对象的研究,可能给我们对经济、社会、犯罪行为学的看法带来启示。当然,这是比较次要的事,重要的是: 2.谁是罪人?为什么会出现“砍手党”?显然是社会下层的生存空间受了社会上层的挤压。犯罪问题的根源,不是犯罪嫌疑人失去道德约束,而是有资本有权力的人不公正的对待下层人士。渲染砍手党作案手段的残忍,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激起“义愤”,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对社会不公的关注被一个受挤压群体与另一个受挤压群体的内部斗争代替。定量的分析一下:谁是我们的主要威胁?房地产开发商、石油化工厂、制药厂,还是维吾尔小偷、砍手党?这种维持社会稳定的方法,称作“歧视性剥削(discriminated exploitation)”,即:温和的剥削大多数人,然后非常严酷的、彻底的剥削少数人,剥削到这些人完全失去讨回公正的能力(通过取消他们受教育的权力,让他们不懂法律,甚至无法理解谁应该为他们的遭遇负责),使他们开始以反社会的方式报复。而首当其冲遭到报复的,自然不是躲在高墙深院后的高层,而是受到温和剥削大多数--他们为了谋生,不得不暴露于犯罪威胁下,而他们占有的社会资源又不足以自我保护。加上媒体的误导,受到温和剥削的大多数就把受到严酷剥削的少数当成了“敌人”,而上层再以“惩罚犯罪者”的姿态出现,竟成了大多数人的盟友,从而逃脱了社会的约束。维持对多数人较温和的剥削无疑是“明智”的,因为乘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结果是客观的,而“引导社会中下层产生内部矛盾”,是保持这种格局的重要手段。
Monday, May 05, 2008
和解达赖喇嘛,开拓Dharamshala?
声明:本博客纯属思维出轨,不代表本人观点
中国是否打算与达赖喇嘛及其政治机构有条件和解,然后给予流亡藏人中国公民身份,并在Dharamshala推动“高度自治”,使Dharamshala实质上成为印度中的中国?如果这样做,中-印关系如何维持?
中国是否打算与达赖喇嘛及其政治机构有条件和解,然后给予流亡藏人中国公民身份,并在Dharamshala推动“高度自治”,使Dharamshala实质上成为印度中的中国?如果这样做,中-印关系如何维持?
Friday, May 02, 2008
【转载】泼妇骂街并非有效的“信息战”战术
转载两篇文章,显示当权者的无知、无能。
处理示威自有心战妙法
来源: 南方周末作者:梁文道
奥运火炬抵达香港,香港政府把打算前来示威的丹麦艺术家高志华遣返出境处理。这让早已习惯了反对派存在的香港人十分错愕。
奥运火炬抵达香港,世界必将静观。一来这是奥运火炬传送历程在华首站,二来大家会很想知道在一国两制底下一向宽容各种示威活动的香港将以何种手法应对抗议的声浪。结果香港政府做出的第一件事是把打算前来示威的丹麦艺术家高志华(Jens Galschiot)遣返出境。这项罕见的行动或许会得到不少内地同胞的掌声,觉得特区政府站稳了民族大义的立场,处理异见分子(或曰“反华分子”)毫不手软。但许多香港人则感到十分错愕——不是他们全都支持高志华的行动,全都赞成借着火炬传送历程所发出的不同意见;而是他们早已习惯了反对派的存在,一时间不能理解不让人专程来示威的原因。至于外国传媒的意见,那就更是可以预料,一定是大声叹息香港的失色和一国两制的消亡了。
香港特区政府这次决定确实不寻常,因为它不符合港府近年处理示威的惯常模式。那么它的惯常模式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盛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化艺术”和“政治心战”近年也开始在港流行,尤其自从曾荫权上台之后,对于这套英美等国政府擅用的技巧,更是玩得得心应手。许多“愤青”在所谓的“西方反华浪潮”里感到的是一套由上而下,从政客到传媒的阴谋和计划。他们大概以为那些平日貌似中立客观的媒体其实都是受到政治势力支配的,而且还是上头有命令下面就执行的那种硬性支配模式。没错,这些媒体是会受到政客的摆布,但其中的机制和过程却绝对不简单,发挥效用的就是当今世界政坛最为崇尚的“政治化艺术”了。
就以香港政府应对每年一度“七一大游行”的手法为例,它知道香港市民有示威游行的权利,绝对不可硬性阻挡,否则只会激起更大的愤怒甚至一场公关灾难。它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开明的形象,另一方面则要确保这些游行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它定调,淡化它的分量。第一步是鼓励亲政府的团体上街 ——不是高举支持政府的旗帜,否则只会强化双方的冲突,让反对派的身影显得更高大;相反地,它是要平素亲己的组织也出来抗议,抗议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最好还是些政府迟早也要处理的缺漏;如此一来,事后方显政府顺应民情之大度。
第二,媒体再怎么独立自主,也总有立场贴近政府的时候或者一向与官方友好的朋友吧,这时就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好时机了。办法不是要他们大力抨击反政府的声浪,也不是要他们干脆什么都不报,而是暗示他们要“平衡报道”。所谓“平衡报道”,就是把篇幅和时段平均分配给支持政府的队伍,小骂大帮忙的亲政府团体的 “抗议活动”,以及真正的反对派活动。这还不止,懂行的媒体还会自行再分割反对派,让它们成不了一股“反动大气候”。举个例子,假如是抗议火炬传递的游行,就让记者分别采访“藏独派”、“人权派”、“达尔富尔危机派”以及有其他诉求的主张者,好让原来看似完整的“反华势力”分裂呈现为截然不同的小股人马。
如此一来,整场抗议游行就变成一趟五颜六色的嘉年华了。最后再由政府发言人甚至特首本人发言,说些什么“多元社会有不同声音很正常”之类的话,一锤定音。若换了是奥运火炬的传送遭到示威,那就来段“每一届的奥运都会有人发出不同的意见,也都会有人借机表达政治主张,这是很正常的事”。于是原来抢尽风头激起矛盾的事就变成了四年一度的家常便饭,而政府则可摆出一副开明自由的样子,不只模糊了对手的焦点,说不定还能赢得掌声。
遇到反对自己的声浪,每一个政府都会头疼;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体制底下,政府却要懂得使用不同的处理手法。以香港的情况而言,媒体相对自由,人人皆可上街,使用这套西式的“政治心战”术本是不二之选。可是奥运火炬一事全国关注,特区政府当然明白它的观众不只是香港市民与国际传媒,所以也只好改弦易辙,不让示威者入境了。
(作者为凤凰卫视主持人)
像BBC一样优雅客观地飞翔
http://www.douban.com/review/1336934/
不仅这篇文章有意思,看下面几个用正体字写的脑残宣传也极有意思。可惜这篇文章也太优雅客观,脑残政委虽然很不爽自己的BBC天皇玉音公然受辱,又不能破口大骂,只好说些“世界上没有客观”的话来搪塞,然后又把CCTV提出来打一顿。政委,人家在说BBC,你把CCTV弄出来干什么?你以为中国人真信CCTV啊?
转载两篇文章,显示当权者的无知、无能。
处理示威自有心战妙法
来源: 南方周末作者:梁文道
奥运火炬抵达香港,香港政府把打算前来示威的丹麦艺术家高志华遣返出境处理。这让早已习惯了反对派存在的香港人十分错愕。
奥运火炬抵达香港,世界必将静观。一来这是奥运火炬传送历程在华首站,二来大家会很想知道在一国两制底下一向宽容各种示威活动的香港将以何种手法应对抗议的声浪。结果香港政府做出的第一件事是把打算前来示威的丹麦艺术家高志华(Jens Galschiot)遣返出境。这项罕见的行动或许会得到不少内地同胞的掌声,觉得特区政府站稳了民族大义的立场,处理异见分子(或曰“反华分子”)毫不手软。但许多香港人则感到十分错愕——不是他们全都支持高志华的行动,全都赞成借着火炬传送历程所发出的不同意见;而是他们早已习惯了反对派的存在,一时间不能理解不让人专程来示威的原因。至于外国传媒的意见,那就更是可以预料,一定是大声叹息香港的失色和一国两制的消亡了。
香港特区政府这次决定确实不寻常,因为它不符合港府近年处理示威的惯常模式。那么它的惯常模式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盛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化艺术”和“政治心战”近年也开始在港流行,尤其自从曾荫权上台之后,对于这套英美等国政府擅用的技巧,更是玩得得心应手。许多“愤青”在所谓的“西方反华浪潮”里感到的是一套由上而下,从政客到传媒的阴谋和计划。他们大概以为那些平日貌似中立客观的媒体其实都是受到政治势力支配的,而且还是上头有命令下面就执行的那种硬性支配模式。没错,这些媒体是会受到政客的摆布,但其中的机制和过程却绝对不简单,发挥效用的就是当今世界政坛最为崇尚的“政治化艺术”了。
就以香港政府应对每年一度“七一大游行”的手法为例,它知道香港市民有示威游行的权利,绝对不可硬性阻挡,否则只会激起更大的愤怒甚至一场公关灾难。它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开明的形象,另一方面则要确保这些游行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它定调,淡化它的分量。第一步是鼓励亲政府的团体上街 ——不是高举支持政府的旗帜,否则只会强化双方的冲突,让反对派的身影显得更高大;相反地,它是要平素亲己的组织也出来抗议,抗议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最好还是些政府迟早也要处理的缺漏;如此一来,事后方显政府顺应民情之大度。
第二,媒体再怎么独立自主,也总有立场贴近政府的时候或者一向与官方友好的朋友吧,这时就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好时机了。办法不是要他们大力抨击反政府的声浪,也不是要他们干脆什么都不报,而是暗示他们要“平衡报道”。所谓“平衡报道”,就是把篇幅和时段平均分配给支持政府的队伍,小骂大帮忙的亲政府团体的 “抗议活动”,以及真正的反对派活动。这还不止,懂行的媒体还会自行再分割反对派,让它们成不了一股“反动大气候”。举个例子,假如是抗议火炬传递的游行,就让记者分别采访“藏独派”、“人权派”、“达尔富尔危机派”以及有其他诉求的主张者,好让原来看似完整的“反华势力”分裂呈现为截然不同的小股人马。
如此一来,整场抗议游行就变成一趟五颜六色的嘉年华了。最后再由政府发言人甚至特首本人发言,说些什么“多元社会有不同声音很正常”之类的话,一锤定音。若换了是奥运火炬的传送遭到示威,那就来段“每一届的奥运都会有人发出不同的意见,也都会有人借机表达政治主张,这是很正常的事”。于是原来抢尽风头激起矛盾的事就变成了四年一度的家常便饭,而政府则可摆出一副开明自由的样子,不只模糊了对手的焦点,说不定还能赢得掌声。
遇到反对自己的声浪,每一个政府都会头疼;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体制底下,政府却要懂得使用不同的处理手法。以香港的情况而言,媒体相对自由,人人皆可上街,使用这套西式的“政治心战”术本是不二之选。可是奥运火炬一事全国关注,特区政府当然明白它的观众不只是香港市民与国际传媒,所以也只好改弦易辙,不让示威者入境了。
(作者为凤凰卫视主持人)
像BBC一样优雅客观地飞翔
http://www.douban.com/review/1336934/
不仅这篇文章有意思,看下面几个用正体字写的脑残宣传也极有意思。可惜这篇文章也太优雅客观,脑残政委虽然很不爽自己的BBC天皇玉音公然受辱,又不能破口大骂,只好说些“世界上没有客观”的话来搪塞,然后又把CCTV提出来打一顿。政委,人家在说BBC,你把CCTV弄出来干什么?你以为中国人真信CCTV啊?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