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政府应该监管企业,而不是舔它们屁眼上的屎

现在应该回归正常状态了--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促进经济。在良好的环境中经济自然能繁荣,假如它不按照某人臆想的方式繁荣,那一定是因为那种表面的繁荣实际上是一种低效率的配置资源的方式--这是应该避之不及的。用行政手段去催生这样的繁荣是对市场经济的最严重伤害。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监管企业。恰恰是监管而不是无原则的袒护企业才能造就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例子:如果一个企业出了影响恶劣的质量问题,全世界都会知道,“中国制造”的信誉严重受伤。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是一种削弱政府力量(通过公开政府想隐藏的事实)、加强国家力量(促进社会自省)的手段,因此一个政府是否允许新闻自由,可以做为检验这个政府是为自己还是为国家的标准,这是一个客观的检验标准,不同于被考察者的自我声明。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转载】“欠债门”暴露社会过度溺爱企业家

深表认同,不过把标题里的“社会”改成“政府”,就真能反映当地中国的问题了
“欠债门”暴露社会过度溺爱企业家
梅新育 2008-9-4 02:00:00

在媒体穷追不舍、抽丝剥茧的调查之下,前福布斯上榜富豪陈金义“欠债门”事件暴露出的内幕越来越多,多年大量挪用公司销售收入纳入家族私囊、挪用合作伙伴前期投资、资本外逃、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中国概念热潮玩弄 “空手道”上市圈钱等问题,暴露出了某些社会舆论和政府过度溺爱个别企业家,以至于不惜扭曲基本规则的问题。

引爆“欠债门”事件的乳化油项目与王洪成的“水变油”骗局不同,通过乳化将重油改良成为优质能源在理理论上是说得通的,问题仅在于探索合理的配方以及具备商业可行性的生产方法。若能成功,确实能够如同陈金义所宣扬的那样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然而,良好的意愿不能替代无情的科学现实。

根据有关报道,已由包括清华、浙大专家在内的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的“金伦油”实际上存在严重的技术疑点。浙江大学能源系的两位教授认为,“金伦油” 热值提高而硫含量和冷凝点降低的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这违反了牛顿能量守恒定律。对一些技术疑点,陈金义及其合作伙伴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但 “金伦油”仍然通过鉴定,还被列入2006年省级新产品试制试产计划,不能不令人匪夷所思。不能不说,政府对陈金义的偏爱太过度了,以至于践踏了科研成果鉴定的基本规则。

部分社会舆论对一些民营企业家也存在过度溺爱:私营企业家的任何要求都是正当的;一切法律、道义,只要与私营企业家的要求产生冲突,都必须根据私营企业家的要求修订、让路等,在这种溺爱中,我们已经见识了数不胜数的违反基本逻辑、令人啼笑皆非的论调,同样是在这种溺爱之下,即使在不少负面内幕已经揭露出来之后,对陈金义“欠债门”事件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尊重失败的企业家”之类呼声。在从未建立过种姓制度的中国,社会舆论和政府对部分企业家、特别是私营企业家的这种溺爱正在相互促进,仿佛要有将私营企业家树为凌驾于法律和道义之上的新型婆罗门种姓之势。

这种表面上的“爱护”并不利于企业家和企业家阶层,任何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都懂得不可溺爱子女,同样,对“刁民型”企业家的溺爱不仅会使得“刁民”个人趾高气扬,无意上进,而且会占用本来可以用于“良民”的资源,并树立恶劣的示范效应,逼迫、诱导“良民”向“刁民”看齐,其结果可能是整个企业家阶层的不求上进和堕落。这种表面上的爱护,还可能会将这个阶层推向全社会的对立面。也许,溺爱企业家的倡导者们期望这个企业家阶层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力量,可是,这种先入为主的企图不仅蒙蔽了他们的判断能力,也无助于他们所钟爱的企业家阶层。

陈金义“欠债门”事件违反的具体法规已经不少,但这起事件中暴露出来的溺爱企业家问题涉及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因而更为重大。在当今中国社会,相信无论媒体继续爆出多少内幕,也自会有人为陈金义的所作所为百般辩护,“论证”责任不在于陈金义,而在于政府和社会没有给他更多的优惠和宽容,这需要全社会加倍努力清除这种有害的“溺爱情结”。